200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
每年年初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一次檢閱。各獎項的歸屬,也成為科技界甚至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最高科技獎可謂最有分量的獎項。每年得獎人數不超過2名,獎金高達500萬元,其中50萬元由獲獎者個人所得,450萬元由獲獎人用作自主選題的科研經費。 今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是兩位年逾八旬的老院士:王忠誠和徐光憲。他們也由此成為獎勵大會上最引人關注的新聞人物。
王忠誠和徐光憲:年逾八旬兩院士摘得最高獎
王忠誠是中國工程院院士,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建立發展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做出了許多創新性貢獻。
徐光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195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他創建了北京大學稀土化學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曾任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中國化學會理事長等。他始終堅持“立足基礎研究,面向國家目標”的研究理念,將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緊密結合,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學貢獻。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連續兩年出現空缺
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出現空缺。至此,這一獎項已經連續兩年出現空缺。
34項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其中許多獲獎項目展現出很高的原始創新水平。比如,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等完成的“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以里德堡氫原子飛行時間譜為探測手段的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對一系列基元化學反應進行了量子態分辨的動力學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性成果,論文分別發表在《科學》《自然》和《物理評論快報》等高水平國際學術刊物上,表明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水平已經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王元、方開泰完成的“均勻試驗設計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首次創立了均勻設計理論與方法,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中國人創立的學派,并獲得國際認可。項目成果在國內外諸如航天、化工、制藥、材料、汽車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山東大學王小云等完成的“國際通用Hash函數的破解”,首次創建了Hash函數算法的破解理論體系,破解了系列國際通用Hash函數算法,動搖了被國際公認為安全可靠的Hash函數算法及電子簽名等密碼應用的理論根基。這一成果在國際金融界引起了轟動,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清華大學李亞棟等完成的“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及其應用探索研究”,創立并發展了通用性的單分散納米材料液相―固相―溶液相轉移合成方法,揭示了不同相界面化學反應的調控機理,解決了納米材料制備過程中成核、生長、尺寸與形貌均性調控難題。
三項目同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引人關注
與國家自然科學獎一樣,國家技術發明獎也是衡量創新能力的重要獎項。今年,有三項目同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十分引人關注。
2004年以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連續空缺達6年之久。2005年,有兩個項目獲得一等獎。此后,每年都有一個項目摘得一等獎。今年,“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數量可謂空前。
此外,還有“粒子過程晶體產品分子組裝與形態優化技術”等52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其中不少項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河南農業大學家禽種質資源創新團隊等完成的“中國地方雞種質資源優異性狀發掘創新與利用成果”在技術創新和服務“三農”方面成效顯著,相關農戶戶均增收六七千元,帶動了貧困地區的發展。
中國石油管道科技中心完成的“輸油管道α-烯烴系列減阻劑開發及其制備工藝”項目徹底解決了α-烯烴的“爆聚”問題,相關產品不僅應用于庫鄯線、慶鐵線、蘭成渝、河石線、旅大線、湛茂線等多條原油及成品油管道,占有國內90%左右的減阻劑市場,而且在2002年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銷售到挪威、英國、伊朗、蘇丹、阿爾及利亞等國家,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天津工業大學完成的新型功能中空纖維膜制備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開發出全新的具有界面孔特征的聚氨酯系功能中空纖維膜,有力地提升了我國中空纖維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節水和廢水資源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對紡織行業節能減排和科技創新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今年的抗震救災中發揮了作用。
“青藏鐵路工程”等3項成果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用于獎勵那些在應用推廣先進科技成果,完成重大科技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個人或組織。今年,“青藏鐵路工程”等3項成果成為這一獎項的最大贏家,被授予特等獎。
青藏鐵路穿越高原凍土,最高海拔5072米,創造了世界高原鐵路的建設奇跡,它的建成通車對推進青海、西藏的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42公里,海拔高于4000米地段長達960公里,工程建設成功克服了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獲專利數十項,發表論文千余篇,極大推動了多年凍土工程、高原醫學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科技進步,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外,“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的研究”等2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大陸科學深鉆的科技集成與創新”等225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74421.htm